跨領域系列講座(一) 從視覺藝術跨出生涯之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跨領域學習規劃辦公室於10月2日下午舉辦首場「跨領域系列」講座,邀請到美術學系江學瀅副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跨領域生涯發展」為題,從自身求學與職涯歷程出發,以跨領域的生涯圖卡和藝術治療圖卡輔助,帶領同學探索藝術專業與生涯多元可能。
尋找工作之趣 思考畢業之後
講座開始時,江老師開場以生命故事為起點,分享從中等教師、藝術治療與心理諮商,再到高等教育教師的歷程以及其中的跨領域經驗。他回顧大學時期美術系沒有像現在這麼細緻的專業科目分組,在一次準備展覽的經驗之後,開始思考如果進了師範學校但畢業不想當老師,喜歡做設計但畢業後要辛苦地跟超級優秀的同學在業界競爭,「這樣的話,畢業後要做什麼?」
這個疑問成為了生涯探索的起點,江老師畢業後先在高中任教,因緣際會下想起大學曾接觸過的藝術治療領域,決定從美術跨越到心理學、從母語使用跨越到全英環境,選擇申請在精神分析領域有重要地位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修讀碩士。回國後他同時從事美術教學與藝術治療工作,漸漸覺察到自己出現「心理耗竭」的情況。因緣際會之下,在朋友的推薦下攻讀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重新感受學習與研究的樂趣,也成為後續就讀美術博士的契機。
怎麼看藝術作為專業 理論模型與圖卡分析
「主修藝術未來可以做什麼?」這大概是學藝術相關的學生最常被家人朋友問的問題。江老師以Holland的生涯興趣六角模型帶領參與講座的同學們思考如何透過分辨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找到自己可能的興趣類型;同時也將藝術專業的各種工作散佈在六角模型中,除了更貼近實際社會狀況之外,也讓同學們更快感受到適合自己興趣的專業工作有哪些。
江老師運用生涯卡,讓同學探討未來生涯型態渴望滿足的生活與心理需求,再應用藝術治療圖卡探索個人特質與未來藝術生涯發展的可能性。藝術治療應用《我的任意門》圖卡,主要是由江老師設計,並請美術系系友繪製的門與門內卡的組合而成。本次講座僅應用門卡為主,同學挑選自認為能通往生涯需求的門,並以此為媒介請同學兩兩一組相互分享,圖像到語言轉換的過程中練習表達與傾聽。分享時間踴躍熱情表達的同學也證明了圖像思考幫助自己釐清想法。
聽取前輩經驗 跨出自己的路
最後,江老師分享了林珮淳老師、陸雅青老師以及彭弘智藝術家的生涯楷模故事,讓同學們看見「跨領域」的多種樣貌。「跨領域學習時,可以同時找找自己喜歡的方向,有機會就出去看看世界。」江老師也提醒同學善用在校時可以接觸到的資源,找到維持自己面對專業與興趣時的恆毅力,讓自己可以投身一個願意做40年至退休,且面對困難時能能勇於因應的工作。
活動尾聲,主持人美術系侯忠穎副教授鼓勵參與的同學們:持續學習、跨領域的學習,相信這樣未來遇到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的!林坤誼副教務長兼跨領域學習規劃辦公室主任也邀請同學們到跨領域學習規劃辦公室諮詢,進一步釐清自己獨特的跨領域之路。講座在熱烈掌聲與抽獎活動中圓滿落幕,期許學生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的跨域學習與發展之路。
(撰文:活動小記者表演所張靜蓉/編輯:温宜琳)
校內新聞連結:https://pr.ntnu.edu.tw/ntnunews/index.php?mode=data&id=23861


